站内搜索 :

中职学校《作物遗传与育种》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覃一静     部门:教研中心     日期:2013-11-27 11:29:00     人气:5790    

中职学校《作物遗传与育种》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广西钦州农业学校  覃一静  535000

摘要:本文根据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要求和《作物遗传与育种》课程特点,针对目前中职学校培养目标、学生特点、课时安排等情况的变化,就如何上好《作物遗传与育种》课程,如何进行课程设计、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评价等进行了论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教师很好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成长和成才,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中职校  专业课程  教学方法    

《作物遗传与育种》是中等职业教育农业技术类专业的重要课程,根据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作物遗传与育种》课程是在现代农艺技术和种子生产与经营两个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专业(技能)方向有农作物生产经营、经济作物生产经营、良种繁育、种子加工检验和种子营销与售后服务等,对应的职业(工种)和职业资格证书分别有农艺工、作物种子繁育工、农作物种子加工员等。针对目前中职学校培养目标、学生特点、课程特点、课时安排等情况,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于《作物遗传与育种》课程教学,笔者有如下的思考、探索与实践,简述如下。

一、基本情况分析

作为一个专业老师,在考虑具体某门课程的教学时,首先需要了解、掌握基本的情况和相关的信息,才能知道采取如何开展工作和研究。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情况和信息包括:受教学生的特点;所教课程的特点;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1.受教学生的特点

1)年龄小:初中毕业,只有15-16岁左右。

2)理论基础薄弱:到中职校就读的学生多数是小学、初中学业成绩不理想,经常挂科的学生,他们的理论基础差,知识积累少,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不强。

3)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差,学习的愿望少,缺少学习主观能动性,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上进的学生为了完成作业时去看一下书,懒的拿同学的抄袭,无所谓的连作业都不交。

4)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缺乏拓展学习的能力,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老师没讲到的,基本不会去了解相关的知识。

5)动手能力差:九年义务教育强调的是分数,学的都是理论知识,少有实践动手训练的课。

6)学习动力不足: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学习兴趣,缺少求知欲,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日子,得过且过,不求上进。

7)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不知道自己来学校干什么,将来想要做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自己能够做什么,自己应该学什么。

2.课程特点

《作物遗传与育种》是农业技术类专业的骨干专业课程,该课程理论知识多,抽象的概念多,品种选育过程时间长,成功率低,较难在短时间内看到努力的成果,但该门课程又是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理论学科和紧密联系生产实践的学科,具有明显的前沿性和时代性,作物育种的成果惠及全世界人民,深入到老百姓的餐桌和日常生活,新的育种技术带给人们全新的产品和享受,激起人们对育种家的期待和向往,也给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带来商机和希望,种子的生产和销售及其衍生的相关行业是学生毕业后从事的主要行业。

3.课程培养目标和任务

 2010年,教育部颁布了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强调通过五个对接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服务国计民生,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其中专业技能课程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并注意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针对目前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就业的不确定性,笔者认为中职校为学生提供的服务就是为他找到第一份工作和今后发展打基础服务,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宽基础,懂技术、会管理。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在帮助学生完成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同时,帮助他们构建职业生涯的准备,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后劲,即帮助他们认知生命的价值,增长生存的智慧,掌握谋生的本领,培养生活的信仰。

二、教学探索与实践

1.课程设计思路

《作物遗传与育种》是一门系统性、理论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在强调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今天,如果我们摈弃所有的理论知识,直接讲实践应用知识,那学生听起来就会一知半解,不知所以然,老师的讲授也将很难进行。所以需要结合课程特点,完成必要的基础性知识和理论讲授,才能让学生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成为一个有技能也有智慧的人,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为终身发展提供后劲。课程的设计在体现该门课程的系统性、先进性以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同时,也应充分考虑目前学生的特点,突出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和趣味性。在学时安排上,必要的基础知识(如遗传规律)和重点知识(如作物种子生产、良种繁育、种子加工检验等)多安排学时,一般内容、延展性内容(如最新育种成就)少安排学时或安排课外自学,科学合理地分配理论课和实训课,实训部分的基本技能训练、实验和教学实习则要精心安排和设计,事先做好充足的计划和准备。按照70个学时的课时计划,根据教学内容情况,笔者认为可以按照理论时数46学时,实验实习时数22学时,机动时数2学时,教学实习三天来安排。通过这样的安排和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遗传、育种和良种繁育及种子生产加工等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相应的职业(岗位)的能力,可以考取农艺工、作物种子繁育工等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课程与职业的对接。

2.教学内容的确定

中职教育是以技能培养为主的教育形式,本门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还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其教学内容的安排应坚持以应用为主、以“必需”、“够用”、“提升”为度的教学原则安排教学内容。根据本课程的任务和特点,结合地方主要的作物及产业,可对各章节内容的讲述做侧重选择及适当的补充或删除。

本课程内容分四大部分。一是遗传基础知识,二是育种知识和途径,三是种子生产的方法,四是种子检验。笔者认为遗传基础知识部分只要讲现象讲规律就可以了;育种知识部分让学生懂得育种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各有什么优缺点,什么情况下适用以及主要作物的杂交技术等;种子生产技术主要让学生懂得常规品种种子生产的技术和杂交品种种子生产的技术,根据当地作物选择有代表性的作物来讲,如在南方,主要讲水稻、玉米两大作物的种子生产;种子检验作为一项通用的技能,需要详细讲解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技能。

3.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上课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来进行选择,而不是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追求现代、生动而片面只采用“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因为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旨在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现代的多媒体教学能够提供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充分的交互性能够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学习氛围,使教学直观化、模型化、动态化,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学中合理使用PPT文件制作动画,可以把三大遗传定律等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使许多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变成生动有趣,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但如果过分依赖或者滥用多媒体教学,把它作为教学手段的全部,则会导致上课变成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死气沉沉,或者成为教科书的复制以及成为不用板书的工具,就达不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幅挂图、一些标本就登台讲课,传授知识。传统教学法需要教师满腹经纶,熟悉教学内容,嘴上功夫了得和板书一流,才能吸引学生。其中的案例教学法可以对基本理论与方法的讲授进行补充与支撑,而启发式教学法,可以达到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传统教学方法延用了上千年,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具有不可替代性,值得我们潜心思考研究并发扬光大。《作物遗传与育种》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对于作物杂交技术等内容的教学,可以采用现场教学法和实验实习法,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讲解演示完毕,学生可以当场练习,不懂的地方可以马上请教,达到学习、掌握、巩固、提高的目的;而对于水稻花期预测等一些操作难度较大,时间跨度长的实践技能,可以采用综合实训的方法,参观、考察、观摩,多次反复练习等,以达到熟练的程度。因此教学方法应该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融合贯通,最终达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4.课程考核评价

对于一门课程的学习,分数的评定依然还是排在学生关心的第一位,也是学生期盼的焦点,教师在上第一堂课就应和学生讲清楚考核评价的标准和项目。考核标准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考核标准在考核过程中是考核主体评价的客观依据,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要求。考核标准的制定要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由授课老师和行业专家共同制定。考核评价标准应该具体,要点清晰,要求明确,具有可操作性,能够为学生的考核评价提供依据,如我们将玉米果穗经济性状室内考种技能中“列考种表”项目评分标准细化为:表格编制工整规范2分,项目齐全2分,注明各项目单位1分,标准一目了然、具体、清晰,对照标准学生对教学目标和要求有清晰的了解。考核项目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来安排,如主要作物优良品种的识别、主要作物的杂交技术、制种技术、种子检验等是几个基本的技能考核项目。考核评价可从知识、技能、态度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核。知识考核即通常所说的理论考试,是依据教学进程,以课程的学习项目为单位进行考核。技能考核则按照课程的单项技能训练项目逐一进行考核。态度考核主要从学习态度、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出勤和安全等方面考虑。考核评价的方式可以采用过程考核和考试考核两种方式相结合。过程考核是根据学生平时的行为表现给予评价,包括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如课堂遵守纪律、参与教学活动、完成作业情况和技能操作质量等的表现来进行评价,可以避免考试前的突击死记硬背,一考定成绩获高分的弊病,有利于长期保持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动力。考试考核则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对教学活动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不仅可以有效检查教学效果与质量,而且可以检查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同时可以为学生参加各类的技能比赛和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需要把两种考核评价方式结合来用,笔者的做法是过程考核评价占40%,考试考核评价占60%。由于项目考核占用一定的教学时间,在教学安排上,要将考核过程作为教学过程考虑,即考核时间是在教学时间中包含而不是额外的时间,这样可以保证考核有充足的时间,确保考核的质量。

三、实施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1.重点

本门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围绕学生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农艺工、作物种子繁育工、农作物种子加工员等培养学生过硬专业技能来开展教学,同时为学生今后发展、构建职业生涯做准备,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后劲。

2.难点

遗传基本规律是指导育种实践的基本依据,没有基础,后面的育种实践无法分析讲解。但遗传基本规律极为抽象、难理解,针对目前学生的状况,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听得明白、理解并学会分析、应用遗传基本规律是本门课程的难点。

3.关键点

要让学生学习《作物遗传与育种》学有兴趣、学有所长、学有所获,实现教学目标,关键要处理好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系统性与技能性、专业性与拓展性的关系,平衡好几种关系,让学生既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又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既能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又能为今后宽泛的就业打下基础,在学具体的技能中掌握做事的方法,在学会做事中学会做人。